/>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场馆服务 > 文化馆 > 非物质文化遗产

【金川非遗】纺织业的“活化石”——金川织褐子技艺

发布日期: 2022年03月22日 分享到:

  “织褐子” 

   这个字眼,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,不仅陌生,甚至远离想象。然而在今天的金昌大地至今保留着这项独有的、奇特的织造技艺,它不但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而且还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、文化遗产。 

  “织褐子”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?

 

    有人说,自从有了纺织工艺,就有了“织褐”。“织褐”的纺造工艺比较简单,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用羊毛、驼毛或其他动物毛经过手工纺线、染色,最后上机织出来的一种毛织品。其用途主要是做帐篷、口袋、鞑裢等。 

   金川织褐子技艺:织褐子技艺是古老的金昌大地上,民间手工技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它是西北游牧民族用羊毛、驼毛或其他动物毛经过手工纺线、染色后织出来的一种毛织品,是人类发明的原始手工技艺之一,被称为人类原始织染技艺的活化石。褐子有粗褐和细褐两种,用牛、羊、驼等动物粗毛纺线,用地绷织出来的褐子叫粗褐,其用途主要是做帐篷、口袋、鞑裢等;用绒毛纺成的细线,用织机织出来的褐子叫细褐,可着色成红、绿、褐、黑等色,可用来制衣、做被。具有良好的防水、避风、隔潮、耐晒、保温的作用。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那么褐子是如何形成的呢? 

 

 

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织褐工具 

 

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织褐子技艺交流学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角城村的老人们正在织褐子 

 

 

      金川织褐子技艺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它形式独特、用途广泛、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,是凝聚着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拼搏抗争精神的产物,是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爱美、创美心态的展示。 

   织褐子技艺流程复杂,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,对研究纺织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,它蕴涵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浸透着民族性格,饱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,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,被称为纺织业的“活化石”。